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如果这1/3的时间出现问题,睡眠出现紊乱,就会影响生命2/3的生活、工作质量。据调查,每4个人中就有1人曾受到过失眠的困扰,每10人中既有1人遭受严重或持续的失眠折磨。那么,出现失眠我们该怎么办?下面我们就讲一讲失眠该如何防治。
一、自我调节(起效慢,需要坚持)
进行自我调节,这是失眠十分重要的防治措施。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纠正影响睡眠的行为
(2) 作息时间规律, 按时入睡,按时起床无论是否仍有睡意
(3)隔音、遮光、温度适中、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
(4)睡前不过饱或饥饿
(5)临睡前不剧烈运动、不争吵激动
(6)不卧床阅读或看电视
(7)每日适度规律运动(可安排在下午,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
(8)晚餐后不饮酒(睡前4小时)、咖啡或茶(睡前6小时), 不吸烟
(9)尽量避免白天小睡
二、若自我调节无效,应立即就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临床上失眠既是症状也是疾病。分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其中继发性失眠占失眠人群的80-90%、而原发性失眠仅占15%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
(1) 入睡困难、维持睡眠障碍或睡后无恢复感
(2) 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
(3) 睡眠障碍导致明显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
(4)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系统疾病、使用精神药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
继发性失眠:指失眠作为其他疾病的伴发症状,可由以下因素所造成
(1)慢性躯体疾病:如疼痛、心衰、慢性肺疾病、关节炎、慢性肾衰、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脑炎等等。
(2)精神类疾病:混合性焦虑抑郁状态、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3)原发性睡眠疾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和不安腿综合征等。
(4)药物及其他物质: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β-阻滞剂、口服避孕药等易致失眠。
(5)昼夜节律紊乱疾患:睡眠时相延迟综合症、睡眠时相前移综合症、时差反应、夜班工作等。
(6)行为因素:心理生理性失眠、不良的睡眠卫生、作息时间不规则等。
提醒:继发性失眠中以精神类疾病最为常见(占50%),如混合性焦虑抑郁状态。
至于是继发性失眠还是原发性失眠的切确诊断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生、相关量表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确诊后再进行诊治,失眠的治疗主要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对因治疗:失眠只是一个症状,我们要在医生帮助下找到失眠的原因,即原发病。原发病治疗好了,失眠自然也就改善了。比如,如果失眠的原发病是抑郁症,经过抗抑郁治疗,患者情绪改善了,睡眠也就随之改善。
对症治疗:1.心理行为治疗2.西医药物治疗3.中医中药治疗
这里要提到的西医药物也就是大家说的安眠药,应用安眠类药物需要遵守以下治疗原则
(1)能不吃安眠药的就不要吃: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出现短暂的失眠现象。一般说明,失眠是可以消除的。失眠初期患者,应主动配合医生,先采取心理治疗和科学干预。如热水洗脚、按摩、足疗等,能不吃安眠药的就不吃安眠药。积极的非药物保健,常能获得好的疗效。
(2)失眠症患者需要服用安眠药。凡失眠较为严重、长期失眠或多次复发失眠者,应考虑服用安眠药物。但是,长期连续使用安眠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即成瘾,常常需要通过增加药量才能得到原来的催眠效果,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安眠药,如严重失眠、头晕、头痛、胃肠功能紊乱、倦怠乏力、反应迟钝、判断分析力降低、白天嗜睡等故药物治疗,医生会严格控制其使用。
(3)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对催眠药的使用,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是滥用,长期依靠催眠药睡眠;二是畏惧用药,即使很严重的失眠,也不敢吃1片催眠药。两种态度都不正确。短期适当服用一些催眠药非但不会造成什么损害,还可以缓解严重失眠的痛苦,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正常工作。使用安眠药前,一定要先找医生,一是帮助寻找失眠原因,再是确定是否用安眠药,如需用药,用哪一种。因安眠药的使用方法比较特殊,特别是用哪种安眠药?安眠药的起效时间,药物在体内什么地方分解、代谢等及毒副作用均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指导。
医生提醒:失眠的问题可大可小,失眠的患者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疗,切勿自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