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重度抑郁症

文章作者:景德镇神康医院 发布时间:2017-06-3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重度抑郁症由于已发展到了抑郁症的严重阶段,因此其症状相较于其它抑郁症也较明显,更容易识别。

  重度抑郁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情绪表现负面悲观,凡事消极应对

  重度抑郁症症状具代表性的应属情绪表现。重度抑郁症患者通常对于周边环境已经麻木,无法感受到喜怒哀乐,不关心任何事物,也提不起兴趣,并逐渐萌发出厌世之念。沉重的情绪抑郁总是带来自责自罪的想法,病人还可能因罪恶妄想而拒食。

  二、生理变化明显,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患者自身或旁人容易识别已罹患重度抑郁症的症状是出现的生理变化。重度抑郁症患者常显面容憔悴老、目光迟滞,生理上还会有胃口差、消瘦、体质下降的情况,此外,还有汗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便秘,性欲减退等症状。女性病人会有经期紊乱,甚至闭经情况。大部分病人亦会有顽固性失眠等睡眠障碍出现。

  三、思绪紊乱,行动迟缓

  重度抑郁症症状在精神上的表现还可体现在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一言一行都需克服重大阻力。少数抑郁症患者会有缄默不语,卧床不动,亦称抑郁性木僵状态。相反,如属于情绪波动型的患者,则会有言语、动作明显增加,焦虑恐惧,激动自伤,更具危险性。

  四、有自杀意图并实施

  有自杀意图及自杀行为是抑郁症患者危险的症状。常见于重症抑郁症时期,但也有一些在抑郁症早期或复发阶段出现。这一类患者往往事先有周密计划,行动隐蔽,会逃避家人、医护人员的注意,通常能达到自杀目的,必须对这阶段的抑郁症患者提高注意。

 

  引起重度抑郁症的诱因有哪些?

  1.欲望过度,不切实际,导致悲观失望,郁郁寡欢;

  正面的欲望是推动人努力向上的动力,但是过多的痴念,甚至是超出本人负荷的奢望则是将人推入不幸的刽子手,而对于已罹患抑郁症或者有抑郁倾向的人而言,这更是导致抑郁症加重的导火线。

  2. 遭遇重大变故,外来因素激发;

  我们常会在电视剧看到这样的剧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因各种人生变故而发疯或精神恍惚,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则有一部分可归类为罹患重度抑郁症,这类患者其中一项表现就是精神恍惚,容易有厌世情绪。因重大刺激导致情绪失控,加重病情或促使抑郁症复发。

  3.压力过度致使情绪失衡;

  现今社会快速发展,对于正常人而言,每天需面对的生活和精神压力就已过大,更何况是已罹患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患者。每日累积的郁结如同死循环般反复发生,终导致情绪上的爆发,因此,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成为了致使重度抑郁症高发的原因之一。

  重度抑郁症的危害有哪些?

  抑郁症在学科上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三类。而抑郁症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且无法采用复制的治疗方式。其中,危险的当属重度抑郁症,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食欲不振、功能减退、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自杀行为。重度抑郁症会给人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需要患者审慎对待。

  许多人误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存在互相影响作用,但事实上,罹患重度抑郁症的人群正在不断扩大,而且呈横向和纵向双向延伸。据一项针对1000名抑郁症患者的取样调查显示,有63%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而自杀未遂者的人数占1/3,这其中,有一次自杀未遂情况的则占了25%-50%,从两性比例上来看,重度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倾向的女性占5%-48%,明显高于男性4%-27%。可见重度抑郁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危险因子,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注意提醒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既然一系列数据已经说明了重度抑郁症的危害性,那么何为重度抑郁症,重度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它与其它抑郁症有何区别,一旦得病应如何治疗。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知识!

  重度抑郁症,顾名思义是抑郁症的严重阶段,通常由轻度、中度抑郁症过渡而来,常因患者未及时就医,拖延病情,或未按医嘱治疗,复发时未及时复诊引发,病患在发病期间常表现为厌食绝望、食欲不振、失眠幻听,直至出现自杀倾向等。

  如何应对重度抑郁症?

  一旦发展到重度抑郁症,接受治疗就已成为了必要的干预手段,因为这一阶段是患者出现致残致伤行为的高发阶段,必须通过一定的药物控制情绪,以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巩固治疗成果。

  您可能会好奇,为何发展到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常常会走上自残,甚至轻生的道路。其实,从字面上就可发现,重症即表示属于抑郁症后期阶段,必须依靠疗程控制病情,而此阶段的病患,大部分对于生活已不抱希望,失去了支撑其继续努力的信念,犹如行尸走肉般度日。如果此时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容易产生自卑、厌世情绪,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别人的负担,进而有了了却生命的危险想法。也有一些,会通过自残的方式,希望获得心灵上的释放,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于这类患者而言,这如同一种仪式,可以令其的情绪发泄有一个出口。比较有威胁性的是,某些患者会出现情绪转移迹象,将个人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在他人身上,造成悲剧发生,因此,对于这一类患者绝不可掉以轻心。

  所以,想要真正杜绝重度抑郁症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就必须懂得科学对待重度抑郁症的方法。

  一,正确判断个人的抑郁程度或复发情况。

  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评估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无论是借由各种网络资源,亦或是通过在线咨询服务,向景德镇神康医院等专科医院的医生求诊,都是能够快速判断抑郁症发展程度的有效途径。

  二,及时前往专科医院就诊。

  在此特别呼吁已有重度抑郁倾向或有复发迹象的患者,必须选择前往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因为这一阶段的患者病情反复,容易情绪失控,稍不注意就可能会有自杀倾向,需尽早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案,以疏导加药物控制的方式同步缓解病症,不可拖延病情。此外,专科医院的医护团队、设施资源、诊疗环境以及病房条件等,相较于其它综合医院都更具优势,能够确保患者获得科学有效的诊治。另外,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汇报个人病情,尤其是生理上的明显变化,均不可有所隐瞒,陪同的家人也必须将平日观察到的任何细节都转告医生,帮助医生正确选择适合患者现状的疗法。同时需听取就诊过程中给予的各项治疗建议,对于个人存在的实际困难也因及时提出,配合医生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出现复发迹象的患者,首先必须端正治疗态度,不可任意放弃治疗,要明确复发并非意味着前期治疗的失败,也未预示着接下来要接受更为痛苦的治疗过程。无论是何种情况,在专科医生的帮助下,一定能找到更为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症的折磨。此外,此时家人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切记不可表现出负面情绪,以免影响患者就诊意愿。

  三,不避世,主动接触社会群体,勇于求助,不将个人归为异类。

  人,是群体动物,脱离群体后的人,更多能感受到的只有孤独。将自己封锁在狭隘昏暗的小箱子里举步不前,是无法迎接积极正面的人生的。抑郁症虽是疾病,但罹患抑郁症并不是怪物,盲目自卑,自责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要勇于向他人,尤其是拥有丰富经验的专科医生求助,从身心健康的人身上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周边的抑郁症患者也应付出耐心、关心和爱心,也许正是您无意的一个善意举动,就能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注意平日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日常的良好作息是影响个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压力往往来自杂乱无章的生活、工作习惯。懂得释放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重健康饮食,多读书读报,学习正确的科学治疗及预防知识,走出个人对重度抑郁症的误区,注意累积有关专科医院、院方特色疗法及医师力量和设备资源的实用信息,选择正确、有针对性的医疗机构主动就医,都是积极有效地对抗抑重度抑郁症的好方法。

  虽然,目前全球有关抑郁症,特别是重度抑郁症的相关数据令人忧心,但各国对抑郁症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力量的投入,各种新疗法、新设备的推出,都将显著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尤其在中国,像景德镇神康医院这类的专科医院,更懂得博采众长,吸取传统中医学术之精华,结合西医的科学理论,发展出疗效显著且更有助于减轻对病患的副作用影响的科学疗法。所以,呼吁罹患重度抑郁症的病患们,对于疾病要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勇于正视疾病,但不害怕疾病。笃信科学的力量和自身的毅力,这场战役后的赢家必定是不轻言放弃的你。

  为帮助更多人群方便快捷的就诊,我院特推出了免费电话解答,只要您对疾病有任何疑问时,无论您在何处,不管您有没有网络,只要您有部手机,就能与我们的在线医生取的联系,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解答。更多抑郁症相关问题免费解答电话:0798-87922743


我们的医疗团队
张会明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章松丹

精神科 主治医师

鲍海霞

精神科 主治医师

王智仁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感谢您的预约。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预约挂号:
1.医院电话服务中心(电话号码:0798-8259788)
2.点击下方按钮,进入在线服务中心,与我们联系

马上预约
医院电话服务中心 : 0798-8528677 24小时急诊热线 : 0798-8528677
联系我们
电话:8528677(男病区) 8527038(女病区) 地址:景德镇市方家山路6号(西) 公交:乘9路、39路、27路路公交到仁德康复医院站下车
关于我们
景德镇神康精神病医院-景德镇市医保定点医院
江西省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住院治疗定点医院
备案号:赣ICP备17009295号-1
  赣公网安备 360203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