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认识抑郁症之抑郁症百科

文章作者:景德镇神康医院 发布时间:2017-06-30

  最近在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说一家国有银行年轻有为的经理突然自杀了,据相关调查得出,死因是因为得了抑郁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3.4亿抑郁症患者,排在全球的第五位,预计在2020年将上升到第二位。但是很多人还缺少对它的全面了解,把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什么才是抑郁症呢?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抑郁症有哪些常见的表现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病人表现为日常心情沉闷,开心不起来,对原有感兴趣的事情变得毫无兴趣。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病人常常感觉到疲劳,较比之前的状态感觉到精力不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病人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要不就是什么都不想,脑袋一片空白。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病人常常感觉自己没有用,经常自责,感觉对不起家庭或者亲属、恋人。并且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

  (6)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多数病人都有食欲不振,胃纳差症状,美味佳肴不再具有诱惑力,病人不思茶饭或食之无味,常伴有体重减轻。

  (9)性欲减退。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性欲减低,男性可能出现阳痿,女性出现性感缺失。

  当感到身体体不适、情绪不稳定时,就可能抑郁症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患者就应该提起注意。

重度抑郁症概述——成都安定医院您是否被抑郁症所困扰,在线医生为您解惑答疑

  二、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抑郁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造成负责大脑信息传递的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抑郁症状的出现,大脑也是讲和谐、讲平衡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不足,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抑郁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补充一句:大脑的功能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等等。

  三、抑郁症按照病情的程度划分、可分为轻度抑郁症 中度抑郁症、以及重度抑郁症。

  1、轻度抑郁症

  抑郁情绪程度较轻,一般只诉述情绪较以前低沉, 在一天之内,情绪虽然会有所波动,但是傍晚时的 心情比上午更坏些,在外表看来,这种病人情绪不一定沮丧,行动也不缓慢 。精力及兴致较差,睡眠不好,难以入睡或半夜常醒,随之而来的是清晨沉睡,而往往没有早醒。通常没有食欲不佳、体重减轻和性欲减退。对工作、学习、家务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能力影响也较轻。

  2、中度抑郁症

  具备抑郁症的大部分症状,并对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家务和人际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

  3、重度抑郁症

  具备抑郁症的几乎所有症状,而且程度更严重;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严重消极观念或行为;极度严重者可出现“抑郁性木僵”,病人缺乏任何自主行为和要求,动作、行为极度缓慢,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缄默不语;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家务和人际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四、抑郁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抑郁。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55或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狭义的也可以是指首次起病年龄在55或60岁之上的抑郁症患者。

  产后抑郁症: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产前抑郁症:产前抑郁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孕期心理疾病,是孕妇对丈夫产生了一些新的或者不合理的期望,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大约16%的患抑郁症的儿童和十几岁的少年,其病症并不符合传统上对抑郁症的定义。

  更年期抑郁症:首次发病于更年期,男性为50~60岁,女性为45~55岁,以女性多见,

  其他人群

  除了上述人群外的其他人群。

  抑郁症除了以上的类型,还可以分为:季节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隐匿性抑郁症,激越型抑郁症,迟钝型抑郁症,以及内源性抑郁症等。

  五、抑郁症的危害

  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本人承受着精神以及躯体的极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家庭或者职业功能,并且抑郁症自杀风险很高。

  六、抑郁症该如何诊断

  1、[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上述9条临床表现的4项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精神科医生诊断抑郁症的主要依据是:家属提供的患者病史(患病的时间,不好的表现等)、精神检查(通过和患者交谈得出检查结果)、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实验室的辅助检查等。诊断抑郁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下面有一个简单的抑郁自评量表,大家可以自我测评一下。如果你的分数较高,建议你到精神科去做一个系统的检查。当然了,心理测查会有一定的误差,这个测查权当是筛查,分数高不见得就是抑郁,不过中度以上的抑郁,建议你还是去看一下医生鉴别诊断一下比较好。
 

  2、诊断的心得: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一小部分患者不典型,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此时,诊断必须慎重,我也给一些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更改诊断为抑郁症,因为通过详细的病情分析以及精神检查结果,还有对病情的长期观察,最终排除精神分裂症,确诊为抑郁症。也见过开始诊断为抑郁症,经过半年的观察,患者出现典型精神分裂症症状,而更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总的来看,抑郁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相对较多,这不是诊断错误,而是患者病情不典型、复杂所致,精神疾病诊断靠的是观察、靠的是现象,需要家属观察病情细致,简明扼要又详细的将病情汇报给医生,医生也要观察病情认真仔细,才能诊断准确。精神科临床是不简单的,一名好的精神科医生需要认真、仔细以及很好的理解力、想象力、领悟力;最重要的是“认真和”和“领悟”。

  诊断是很重要的,诊断不对,治疗可能南辕北辙,不过我们精神科有一个经验“对症治疗”,对患者病情缓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治疗抑郁症要注意什么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 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 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六、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特点是起效相对较快,疗效比较确定,适合于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为60%~80%。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所有抑郁症病人是有帮助的。不过,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只有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或者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最适用于轻度抑郁症、抑郁症缓解期及慢性抑郁症的患者。对于中度抑郁症患者 ,心理治疗不如药 物治疗那样简单、有效、起效快。目前流行的心理治疗有认知治疗等。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倾听、解释、指导、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主动配合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 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 变认知曲解,矫正患者适应不良性行为,改善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功能,提高患者的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从时能减轻或缓 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纠正其不良人格,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处理应激的能力,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促进其 康复,预防复发。

  八、对于抑郁症来说,患者及其患者家属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① 消除对抑郁症的偏见

  国内研究显示,有90%的抑郁症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非心理科、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还不到20%,很多家属和患者有很强的病耻感,认为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就被戴上了精神病的帽子,因此抗拒到医院诊治,其实抑郁症就像情绪上感冒了,经过治疗预后很好;也有患者认为自己的抑郁症状不是病,仅仅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或者是意志力不够坚强,希望通过自己调整来缓解抑郁症,其实典型抑郁症的症状是自己难以控制的,就像患了肺炎发高烧,并不是仅通过多喝水、好好休息就能治愈,抑郁症是一种有着神经生物学病因,发病有生物学因素,需要及时接受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疾病,它的治疗效果往往很好。

  ② 正确对待副作用,消除治疗顾虑,积极治疗,不要迷信广告

  很多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有很多顾虑,担心药物副反应,是因为患者及家属对药物副作用的理解不全面,往往会觉得说明书上写的副反应,甚至包括一些罕见反应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很多常见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头痛等副反应仅是在治疗初期会有,一般服用2-3周后会慢慢适应,最常见的副作用大多没啥严重的,严重的副反应发生概率很低,大家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变化,及时汇报给医生就可以了,如果服用某种药物副反应的确很重,我们换一下药物就可以了,因为服用一种药物副反应大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种药物也会有明显的副反应。

  患者还会担心服用抗抑郁剂后会成瘾,其实抗抑郁剂是没有成瘾性的,一些患者突然减药过快或者停药后,会出现一些不适,可能是减药停药方法不正确,如一下子剂量减少太多、停药太快,产生了撤药反应;也可能是减药停药后出现了症状的复燃或者复发,这并不是药物的问题,减药停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加药不宜过快,减药则需要更慢。

  还有的家属追求没有副作用的治疗,甚至轻信广告,去做各种名称大气、收费昂贵的治疗,实际上都是骗人的,不要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副反应、一吃就见效、保证断根、甚至前半年免费的各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既浪费了钱,又耽误了治疗,上搜索网站搜抑郁症,很多时候排在前面搜出来的东西都是广告,这种广告我是根本不信的。

  ③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诊,和医生保持联系

  请务必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门诊,汇报病情,有问题和医生交流解决,或者登陆医生网站,建立电子病历,网上咨询医生,不可自行停药减量,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最后变成慢性或者难治性的抑郁症。

  九、如何正确的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预防抑郁症的问题,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 个人和家庭

  1)了解精神疾病相关信息,消除偏见。

  2)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情绪控制调节,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3)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的社会支持系统。

  4)曰常活动规律的重要性: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

  5)减少应激源,家庭成员的关心支持。

  6)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7)持续治疗,坚持门诊随访。

  8)其他合并疾病包括睡眠障碍,躯体疾病的治疗。

  9)制订自己可能存在的但必须预防的症状问卷,以明确自己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

  二.社会预防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障碍的预防和及时必要的治疗,常受到各种错误舆论和偏见的影响。因此,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前提是做好公众舆论工作和纠正错误与偏见。这些错误舆论和偏见的存在,是由于缺乏心理卫生知识,错误地把抑郁障碍当作对个人的威胁或危险加以防御,或者否认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及拒绝治疗,造成患者耻于到精神科的医疗机构去就医,耽误了疾病的及时治疗,有时甚至出现自杀和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同时当抑郁障碍患者在急性病期过后,返回家庭和工作岗位时也会因此造成额外的困难。所以社会和医疗机构及组织督促媒体致力于将有关抑郁障碍的健全信息带给普通大众,消除偏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病。

  抑郁症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这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地影响,如果不重视抑郁症的预防,最后很可能导致患者走向自杀这条路上。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无法自拔,而又讳疾忌医。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许多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这样的阶段,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态度应对,战胜抑郁症其实是一场与自己的“心理”的对决。

  温馨提示: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但是网络内容局限性很强,也许您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在深表歉意的同时我们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全天在线坐诊,您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简单方式与医生直接交流.或拨打咨询电话:0798-8259788.


我们的医疗团队
张会明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章松丹

精神科 主治医师

鲍海霞

精神科 主治医师

王智仁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感谢您的预约。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预约挂号:
1.医院电话服务中心(电话号码:0798-8259788)
2.点击下方按钮,进入在线服务中心,与我们联系

马上预约
医院电话服务中心 : 0798-8528677 24小时急诊热线 : 0798-8528677
联系我们
电话:8528677(男病区) 8527038(女病区) 地址:景德镇市方家山路6号(西) 公交:乘9路、39路、27路路公交到仁德康复医院站下车
关于我们
景德镇神康精神病医院-景德镇市医保定点医院
江西省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住院治疗定点医院
备案号:赣ICP备17009295号-1
  赣公网安备 360203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