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失眠知多少 正确的看待失眠问题

文章作者:景德镇神康医院 发布时间:2017-06-30

  一、什么是失眠

  人的一生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50%以上的人,一生中均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不等同于失眠症,偶尔的失眠大家都能接受,长期的失眠易引起心烦易乱、疲乏无力,甚至以头痛、多梦、多汗、记忆力减退,还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并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失眠既是症状也是疾病。分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其中继发性失眠占失眠人群的80-90%、而原发性失眠仅占15%

  二、失眠有哪些表现

  1、入睡困难。

  2、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

  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

  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

  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

  6、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

  7、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

  8、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

  9、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而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

  三、哪些情况会导致失眠的发生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身体、生理、心理、精神疾病、药物等方面。

  继发于躯体疾病的失眠:有相当部分的失眠常继发于心脏病、肾病、哮喘、溃疡病、关节炎、骨关节病、肠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夜间肌阵挛综合征、脑疾病等。

  生理因素造成的失眠:环境的改变,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如乘坐车、船、飞机时睡眠环境的变化;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失眠。有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有的人则非常敏感、适应性差,环境一改变就睡不好。

  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失眠: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生活的打击、工作与学习的压力、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会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失眠。有的人对睡眠的期望过高,认为睡得好,身体就百病不侵,睡得不好,身体上易出各种毛病。这种对睡眠的过分迷信,增加了睡眠的压力,容易引起失眠。人难免有睡不好的时候,但有的人对这种暂时性的睡不好及其对身体的影响过于担心,一想到睡觉,就会条件反射地恐惧,老想着一定要睡好,反而使人更难入睡。这样就会形成害怕失眠——致力于睡眠——失眠——更害怕失眠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很也可能演变成慢性失眠。

  药物和其他物质引起的失眠:服用中枢兴奋药物可导致失眠,如减肥药苯丙胺等。长期服用安眠药,一旦戒掉,也会出现戒断症状——睡眠浅,噩梦多。茶、咖啡、可乐类饮料等含有中枢神经兴奋剂——咖啡碱,晚间饮用可引起失眠。酒精干扰人的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一旦戒酒也会因戒断反应引起失眠。

  四、失眠的种类有哪些

  1、按临床表现分类:①睡眠潜入期障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差:多恶梦;④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2、按严重程度分类:轻度: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中度:每晚发生,中度影响生活质量,伴一定症状(易怒、焦虑、疲乏等);重度:每晚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

  3、按周期分类:短暂性失眠,多失眠小于一周 ,大部分的人在经历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规律改变时(如时差;轮班的工作等)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部分人会导致慢性失眠。 短暂性失眠主要治疗原则为间歇性使用低剂量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短期性失眠:多失眠在一周至一个月间,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开刀、亲朋好友的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治疗原则为短期使用低量之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行为治疗(如肌肉放松法等)。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适当也会导致慢性失眠。

  长期失眠:睡眠障碍大于一个月为慢性失眠,亦可维持数年之久,有些人面对压力(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时,就会失眠,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头疼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

  五、失眠的诊断

  偶尔一次失眠,不用担心和焦虑,长期的失眠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伴有其它情绪、感觉或想法异常时更用高度重视。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

  (1) 入睡困难、维持睡眠障碍或睡后无恢复感

  (2) 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

  (3) 睡眠障碍导致明显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

  (4)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系统疾病、使用精神药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

  继发性失眠:指失眠作为其他疾病的伴发症状,可由以下因素所造成

  (1)慢性躯体疾病:如疼痛、心衰、慢性肺疾病、关节炎、慢性肾衰、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脑炎等等。

  (2) 精神类疾病:混合性焦虑抑郁状态、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3) 原发性睡眠疾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和不安腿综合征等。(4)药物及其他物质: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β-阻滞剂、口服避孕药等易致失眠。

  (5)昼夜节律紊乱疾患:睡眠时相延迟综合症、睡眠时相前移综合症、时差反应、夜班工作等。

  (6)行为因素:心理生理性失眠、不良的睡眠卫生、作息时间不规则等。

  继发性失眠中以精神类疾病最为常见(占50%),如混合性焦虑抑郁状态。

  六、失眠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睡眠质量下降,会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个长不高、学习能力低下等情况;

  2、失眠常会使白天精神萎靡、头昏脑胀、头痛耳鸣、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紧张、易怒、烦闷、抑郁的情绪不稳等情况,更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神经衰弱等;

  3、长期失眠会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长期得不到改善,不仅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也可能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

  4、失眠不仅是睡眠健康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也是诱发某种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脑瘫、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病症;

  5、失眠对人的社会性也会造成极大危害,由于长期陷入对于睡眠的担心与恐慌中,人会变得敏感、多疑、易怒,以及相当地缺乏自信心,这些势必影响其在家庭和工作中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挫败感,与周围人群相处不融洽,严重者还会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七、失眠的治疗

  1、一般治疗和调整。失眠并不是治不好的疾病,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有了失眠问题,不要紧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睡前不要喝咖啡、浓茶、吸烟喝酒等;改变睡眠习惯,晚上11点-凌晨3点是最佳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对因治疗。失眠可能是其它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治疗失眠问题的同时,更应关注其它疾病的治疗。若是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要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若失眠仅仅是其它精神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这时治疗的重点应是精神疾病。

  3、对症治疗。若经以上调整,仍没有效果,建议服用镇静催眠药物。镇静催眠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失眠类型应选择不同的药物。一般来讲,镇静催眠药物可以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药物。若仅仅是入睡困难,应选择短效药物,而不是中长效药物,长效药物因作用时间常,服用后往往会出现早上起不来,白天没精神,影响工作效率;反之,若是早醒的患者,就应服用长效药物,而不是短效药物,否则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八、如何预防失眠?

  (1)自疗失眠不能依赖药物,应该注意消除引起失眠的原因,力求心理平衡,结合体疗改善体质,效果将会更好。

  (2)劳逸适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忌辛辣刺激食品,如咖啡、浓茶等。晚餐不要过饱。

  (3)适量选食一些有助于神经功能的食品。如河鱼、海鱼、牡蛎、虾、泥鳅、猪肝、猪腰、核桃、花生、苹果、蘑菇、豌豆、蚕豆、牛奶等。

  (4)睡前半小时不再用脑,在安宁的环境中听听柔和优美的音乐。难以入睡者还可以作一些外出散步之类的松散活动。

  (5)上床前以40℃-50℃温水洗脚后,搓揉脚底片刻。冬天更应该将脚部搓至温热。

  (6)忌用热性补药,如鹿茸、人参、附子等。

  (7)经常参加种花养草等园艺活动,陶治性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使心理趋于平衡。

  (8) 睡前喝一杯牛奶或吃一点甜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9)清早迎着太阳活动,锻炼半小时左右,有助于体内生物钟的调整。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有限,如果您还有任何的疑问,欢迎来电垂询 【0798-8259788】,或点击咨询与我们的医生在线交流,我们将详细为您解答疑惑,助您摆脱疾病困扰!


我们的医疗团队
张会明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章松丹

精神科 主治医师

鲍海霞

精神科 主治医师

王智仁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感谢您的预约。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预约挂号:
1.医院电话服务中心(电话号码:0798-8259788)
2.点击下方按钮,进入在线服务中心,与我们联系

马上预约
医院电话服务中心 : 0798-8528677 24小时急诊热线 : 0798-8528677
联系我们
电话:8528677(男病区) 8527038(女病区) 地址:景德镇市方家山路6号(西) 公交:乘9路、39路、27路路公交到仁德康复医院站下车
关于我们
景德镇神康精神病医院-景德镇市医保定点医院
江西省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住院治疗定点医院
备案号:赣ICP备17009295号-1
  赣公网安备 36020302000108号